導讀
回顧去年的五大預言,除了教父雷軍憑借超強的企業家光環和個人現實扭曲場,將小米SU7打造成了現象級的爆款之外,其他幾點均已應驗,這背后深刻反映的是中國汽車市場正在發生和經歷的從量到質的升級和變化。所謂天下之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2025年,中國車市又會有哪些新的走勢和變化呢?也許多年以后,看著馳騁在全球各地的中國新能源汽車,我們將會回想起2025年那個既分高下,也決生死的特殊年份。
預言一
電動生,燃油死
品類趨勢決定品牌存亡,品類興,則品牌盛,品類衰,則品牌亡。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首超燃油車,滲透率將突破60%,新能源車加速問鼎,燃油車走下王座。
盡管24年12月燃油車份額又有抬頭跡象,但主要歸因于各大傳統燃油主機廠年底基于經銷庫存管理的需要推出的大幅度降價促銷所致,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燃油車持續下滑的趨勢。但筆者認為此舉僅是緩兵之計,并不可持續。在新能源電動車不斷升級的迭代速度、智能座艙體驗、智駕體驗,以及AI大模型全面上車的加持,為品類注入了強有力科技標簽的背景下,如果傳統燃油車品類對消費者只剩下價格的吸引力的話,只會更進一步加速這個老品類的消亡。
因此,我們可以大膽斷言2025年將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歷史性轉折點,預計全年銷量將達1500萬-1600萬輛,同比增長40-50%,首次超越傳統燃油車銷量。乘用車滲透率預計將從2024年的47.6%進一步躍升至60%-65%。
數據來源:根據乘聯會數據統計預測
從渠道端來看,如果經銷伙伴2025年還沒有全面擁抱電動車的思維轉變的話,那么守著燃油就只有死路一條,在一個下降品類中存活且要活得好的概率微乎其微。
預言二
頭部生,尾部死
從增量時代進入存量時代,中國汽車市場已經形成頭部領跑、尾部掙扎的二元格局,隨著價格戰從“前菜”變“正餐”,市場淘汰必定加速,末位品牌將加速出清。
持續兩年有余的價格戰不僅不會消停,反而會愈演愈烈,因為在這個過程中,自主品牌憑借強大的供應鏈升級,卷出了我們在全球的領先優勢,而不思進取的合資品牌只能眼看著自身的市場份額被蠶食卻毫無抵抗能力。因此,2025年將是“分生死”的關鍵年。
蛇年伊始,從特斯拉開啟5年0息后,小鵬、長城、理想、極氪各路豪強紛紛跟進,0息大戰瞬間升溫,意味著汽車行業的價格戰從“前菜”升級為“正餐”,全年來看預計主流新能源車型仍將有1萬-3萬元的降價空間。在此情況下,傳統燃油車受沖擊最大,貴為傳統豪華陣營的BBA也只能依靠終端折扣持續擴大來抵抗下滑趨勢,部分合資品牌經銷商則加速退網或轉投自主品牌。
數據來源:各大品牌官方平臺發布
參照高階市場的發展規律,經過了一百多年的充分市場競爭后,今天在美國依然具備影響力的汽車品牌只有大概8個左右,如此對比來看,中國汽車市場上的品牌數量還是太多了。
預言三
自主生、合資死
合資品牌難翻身,德系、日系日漸式微,法系和韓系其一將退出中國市場。
盡管合資車企正在加速與中國供應鏈的合作,并嘗試線上直銷等渠道變革新模式,但受制于外方對技術路線的主導權,“三年磨一劍”的研發節奏早已難敵自主品牌的敏捷創新、快速迭代策略,不僅技術路線轉型滯后,供應鏈本土化不足也將進一步放大他們的成本劣勢,更重要的是積重難返的傳統4S渠道模式將加速瓦解;更為要命的是人心變了,今天的合資品牌不再具有品牌溢價,過去的“信仰消費”已不復存在。合資品牌的衰退已非單純的市場份額爭奪,而是中國汽車產業從“跟隨者”轉向“規則制定者”的必然結果。在這場變革中,合資品牌的命運不再取決于自身轉型速度,而是中國汽車產業升級的整體節奏。
根據乘聯會發布的2024年數據顯示,法系車累計銷量為6.1萬臺,韓系車累計銷量23.3萬臺,兩者總和不足30萬臺,在2300萬輛的狹義乘用車市場中僅占1.3%,每100個購車者中僅有13人選擇?,F代、起亞、標致、雪鐵龍等品牌的市場份額更是微乎其微。因此,筆者可以大膽預測,隨著經銷網絡的崩盤,法系和韓系退出中國汽車市場已是板上釘釘之事。
預言四
合作生,獨斗死
大整合時代拉開序幕,“千萬輛級”車企即將誕生。
日前長安和東風合并一事,可謂打響了國有車企變革的第一槍。此舉源于2024年以來國資委陸續釋放的信號,要求央企通過重組“向新能源、智能化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并對一汽、東風、長安的新能源業務實施單獨考核,重點評估技術突破、市占率與發展潛力,而非單純利潤指標。這一政策轉向直指國有車企“大而不強”的痛點。
雙方通過合并帶來的一系列優勢,如可通過共享平臺、集中采購降低研發與制造成本,實現規模化降本;加速新能源轉型,協同發展深藍、奕派、啟源、嵐圖等隸屬于各細分市場的子品牌;以及整合海外工廠資源實現出海協同等等。
以上種種,無不預示著國內汽車行業大整合的時代即將拉開序幕,由東風和長安引發的鯰魚效應,必將導致在新能源時代轉型緩慢、面臨巨大競爭壓力的各家車企不得不來思考未來的戰略布局,上汽、廣汽、北汽、江淮等老牌國企也許會有跟進重組的動作,加速行業洗牌。
當然,這場整合潮不是簡單的“大魚吃小魚”,而是中國汽車工業從草莽競爭走向成熟集約的標志,唯有經歷此輪洗牌,方能誕生真正具備全球競爭力的中國汽車巨頭。未來甚不排除可能出現“千萬輛級”的強強聯合,通過重組并購躋身全球數一數二規模車企行列。
預言五
出海生,留守死
汽車行業是全產業鏈范疇的競爭,在全球建立起產業供應鏈優勢至關重要。優先出海優先享受紅利,在更廣闊的市場建立先發優勢可用來抵抗單一市場的不確定性。
盡管受歐盟、美國貿易壁壘的影響,2025年新能源汽車出口會面臨短期的波動,但總量仍將有望突破200萬輛。各大車企通過海外建廠及“貿易+投資”模式應對政策風險,獨聯體、東南亞將成為核心增量市場。
早期出海的長城、比亞迪等企業,如今已經是東南亞各市場的新能源汽車領先品牌,消費者認知正在不斷建立和強化的過程。一旦建立起品牌先入為主的認知優勢,必將成為車企在區域市場強大的品牌護城河。
另一方面,由于各國基礎設施進度不一,消費文化習慣差異等因素,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進程也不盡相同。因此,能夠站上全球舞臺與國內市場錯位競爭也是展現企業全球化綜合實力的又一表現。如奇瑞、長城等早期就在海外有工廠、產業鏈布局的自主領先車企,這兩年在國內市場內卷的大形勢下,依然能夠通過新能源協同燃油車的做法收獲了極佳的市場成績和利潤表現。
盡管有一輪又一輪的技術革命加持,但汽車行業始終是個長期比拼綜合競爭實力的賽道,保持一定的規?;瘍瀯莺土己玫睦麧櫱闆r,始終是企業在不斷加劇的競爭中能夠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并穿越周期的根基。
預言六
有智駕生,無智駕死
智能駕駛加速普及,未來將成為用車標配,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
正值筆者撰文期間,比亞迪聲勢浩大地發布了全民智駕戰略,隨著智駕能力的全面下放,比亞迪的這一步,將推動科技平權在行業全面擴散。正如王傳福說提到的,“25年買車先看智駕”,產品有無智駕功能,將成為消費者選購汽車又一核心的關注點和考量指標。
圖源:汽車經緯網
其實早在比亞迪之前,小鵬、理想、小米、長城、吉利奇瑞等車企也已紛紛祭出大招,無論是長安欲將激光雷達下放至10萬級車型,還是吉利意欲在10萬級市場普及高階智駕,都反映了各大主機廠在智駕領域投入的決心和能力,只不過這一次作為行業領軍者,比亞迪要徹底撕下過去只是沒有智能的電動車這一標簽,以400萬+的規模體量和行業地位,這一重大的戰略升級,將推動行業以及消費者端對智駕的關注上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未來也許真如王傳福所說,智駕會變成像安全帶一樣的標準配置。沒有智駕功能或者智駕功能不足的汽車產品將無法再贏得消費者的青睞。
圖源:IT之家
(2025 年 2 月 9 日,長安汽車官宣將在今年8月份,將在10萬元級別的車型上搭載激光雷達)
圖源:三湘都市報
(2025年1月5日,吉利宣布或將年內在售價約10萬元的車型普遍搭載自動泊車和L2+級高速自動輔助駕駛功能,某些車型配備簡單的城市輔助駕駛功能)
參照比亞迪曾經“油電同價”的殺招,全民智駕戰略的發布,可謂是開啟了最終決賽的倒計時。在智能化的下半場,智駕將成為留在牌桌上的入場券。
預言七
主航道生,小支流死
進入新能源車全面替代燃油的品類普及期,大廠利用規模優勢疊加技術優勢引領科技平權,智能化下半場各大廠商在主航道市場的角逐必將使該市場持續擴容。
2024年新能源戰場的硝煙還未散去,華為和理想憑借在增程賽道的先發優勢強勢突圍,交替領跑新能源市場。下半年小米產能順利爬坡,而小鵬則憑借Mona 03和P7+的精準定位從“倒下”邊緣迅速“鳳凰涅槃”。新年伊始,兩小無猜又展現了充足的后勁和不下牌桌的實力。
數據來源:里斯根據各品牌終端交付量整理
隨著25年新品的陸續投放,無論是問界M8、小米YU7、還是小鵬和理想電動系列等上市在即的新品軍團,都將預示著在10-20,20-30萬的主航道市場(同時也是傳統燃油車市場銷量規模最大的細分市場),將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得主航道者得天下。
相比之下,蔚來遲遲未厘清的高端戰略,恐將成為李斌的阿奎流斯之腫。成立至今,蔚來遲遲未能站上30萬輛規模。為了守著高端定位,蔚來不惜分兵作戰,將樂道品牌獨立,這基本堵住了蔚來品牌的生路。在高階智能技術不斷下放,大廠利用規模優勢疊加技術優勢,力推科技平權的時代背景下,缺乏明確差異化基礎支撐的蔚來品牌,可能將迎來又一次至暗時刻。
同樣,尊界、享界等超高端系列,恐怕只會弄得個熱鬧一場,難以持久。且不論電動時代需不需“電動邁巴赫”,就是燃油時代的邁巴赫也只是徒有虛名,最終難逃被主流車企收購的命運。電動時代下半場,妄想通過超高端留在牌桌上的幾家車企,到頭來恐怕只會竹籃打水一場空。
結語
2025年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將是技術、成本與生態的終極較量。自主品牌憑借先發優勢與敏捷創新占據主導,合資品牌在轉型陣痛中尋找生存空間,而供應鏈自主可控與全球化布局將成為長期勝負手。在這場變革中,唯有兼具規?;当灸芰?、智能化技術儲備與全球化視野的企業,方能穿越周期,引領下一個十年。